QICC 2025开幕!智慧星光耀杭城,四海同心赴“心”约
小雪将至,寒意初临,西子湖畔却因一场学术盛会暖意融融、星光熠熠。
当科技光影勾勒出“质量、创新、合作、培育”的大会精神,当“全血管数字人”以充满未来感的姿态舒展双臂,又一次,QICC迎来四海宾朋共赴“心”约。
2025年11月21日,第十九届钱江心血管病会议(QICC 2025)于杭州隆重开幕。
此刻的杭州,智慧如川流汇聚,菁英如星河璀璨,心潮与思潮共涌。
此刻的QICC,院士泰斗、科研先锋、行业翘楚济济一堂,思想的火花与学术的热忱在此碰撞交融。十九载初心不改,厚积薄发,QICC 2025以更加成熟、开放的姿态,华丽绽放。
群星聚首
执灯引路,共启学术新章
在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医院院长毛威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的联袂主持下,开幕仪式在老友重逢的欢洽、学术思潮的涌动与热烈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浙江省医学会驻会副会长陆新成先生,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俞新乐先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韩雅玲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耶鲁大学医学院、JACC主编Harlan KRUMHOLZ教授依次致辞,为大会注入深切期许与磅礴力量。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还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东方医院陈义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顾东风教授,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大会(TCT)主席、纽约长老会医院、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Martin LEON教授,《欧洲心脏杂志主编》Filippo CREA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意大利圣安德烈医院Emanuele BARBATO教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疾病控制司Huong Thi Giang Tran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William F.FEARON教授,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Bon-Kwon KOO教授,以及始终关心支持大会发展的陈君柱教授、符蓉教授、任森根教授、黄洪章教授等浙江省前辈学者,与来自浙江省内外众多知名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学术组织领导及行业同仁一道,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王建安:携手并肩,谱写全球健康“心”篇章
“各位不远万里来到杭州,为这座城市,为QICC注入了活力和温度,由衷感谢大家的信赖和支持。让我们携手并肩,让2025年的QICC成为新的里程碑,共同为守护人类健康谱写崭新篇章。”
王建安教授代表组委会向远道而来的嘉宾同道致以诚挚谢意。并表示,QICC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台,更是友谊与信任的沉淀地。而杭州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正为心血管医疗与AI的深度融合孕育着独特土壤。
十九年发展,QICC始终直面心血管疾病日益严峻的挑战,今年特设流行病学论坛强化疾病的基础预防,通过数字健康赋能临床培训,助力临床医生化身科普传播者,为基层医生成长与“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此外,大会持续拓展国际合作版图,和JACC系列期刊以及ESC、日本复杂心血管介入学会(CCT)、欧洲心脏杂志等众多顶尖期刊和学术机构深化合作,开设圆桌论坛和专场,大会期间将会有多项临床研究和病例发布,并同步发表在JACC系列期刊,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心血管临床实践进步,相信这样的合作能够真正为全球的心血管事业贡献源源不断的动力。
陆新成:薪火相传,铸就学术交流“金名片”
陆新成先生在致辞中回顾了会议的发展历程。从2007年分会主办到2021年学会主办,十余载聚力耕耘,让QICC已从区域学术活动成长为立足浙江、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学术“金名片”。
立足新起点,陆新成先生对会议提出三点期望:一是以“创新”立魂,勇攀学术高峰,推动创新成果加速向临床实践转化,以科技之光点亮医学前行之路。二是以“开放”为翼,织密全球协作,打造国际协同攻坚枢纽。三是以“育才”固本,厚植发展动能,为青年人才搭建展示舞台,助力其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科领军者,让会议精神薪火相传,为学科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浙江省医学会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钱江会建设,推动医学创新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健康浙江、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俞新乐:聚焦防治,筑牢心血管健康 “防护网”
俞新乐先生指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共同挑战,也是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而QICC历经多年积淀,已成为推动全国心血管病学进步的重要平台。会议的学术影响力持续攀升,从单一专业交流拓展为覆盖多亚专科的综合性学术生态,吸引全球顶尖专家参与,构建起跨地域、跨学科的高层次交流格局。同时,QICC也参与并见证了多项诊疗技术的突破与转化,并始终注重学术的传承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大会通过设立特色专题论坛促进了创新理念与先进技术的临床转化与应用,部分特色版块已在国际上形成良好声誉;互动式论坛、病例讨论、手术演示等多元形式,为各级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实战交流机会,助力临床诊疗水平提升,为浙江省内外的医院输送了重要技术力量。相信未来,QICC在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必将持续跨越,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为心血管病的发展注入源源的创新动力。
马长生:蓄力攻坚,推动科研和临床并肩起飞
马长生教授欣喜地提到,当前中国在国际顶尖心脏杂志的投稿量位居第一、发表量位列第二,未来十年有望登顶。同时,高屋建瓴地描绘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专业培训方面的愿景目标:一是通过CDQI打造国际一流的专业培训平台,涵盖支架植入、高血压诊断、腔内影像等内容,计划到2030年达到高级顶尖级别的培训水准,为千千万万医护人员节约时间、减少并发症;二是发起CRCT项目,计划十年内支持100项具备改写指南潜力的高质量RCT研究,力争实现中国高质量RCT数量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越的目标,铸就“最好的临床、最好的研究和最好的人才”,为全球心血管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韩雅玲:坚守使命,破解心血管防治“时代考题”
“QICC不仅是展示新技术、分享新成果、交流新理念的重要窗口,更成为推动我国心血管事业与国际接轨、融合发展的标杆性平台,其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有目共睹。”
韩雅玲教授说道,过去一年,我国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房颤电生理治疗、结构性心脏病创新器械研发、智慧医疗应用等领域进展显著,这些成绩是全体医务工作者秉持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在临床一线和科研战场默默耕耘、奋力拼搏的结果。但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位,疾病负担沉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管控任重道远。如何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高效、规范地应用到临床实践,是新时代赋予医者的考题。期待今年QICC上前沿探讨和技术交流,能为破解这一时代命题注入新活力、新灵感。
葛均波:见证成长,搭建青年学者“逐梦舞台”
“相信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共同见证了钱江会的发展和成长。”
葛均波教授深情回顾了钱江会过去十八载的成长历程。他感慨道,从青涩起步,到现在成为更大、更广阔的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QICC不仅推动了临床研究进展,更实现了学术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落地,已成为年轻学者学习交流、成长成才的优质舞台。非常高兴本届大会汇聚了众多国际顶尖专家,相信他们的主旨演讲必将为中国同行带来前沿启发,更感谢王建安教授的引领与付出,让QICC成为心血管领域当中的最佳平台之一。相信未来在全球同仁的共同努力下,QICC将愈发强大,持续为行业培养新生力量,书写薪火相传的动人篇章。
Harlan KRUMHOLZ:跨界携手,共话全球“心”未来
“我的中文越来越好,虽然现在说得还不太好,但我想试试。”
令人惊喜的是,Harlan KRUMHOLZ教授全程用中文致辞,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他幽默地调侃自己的中文仍在进步,满怀热忱地分享了与中国同仁多年合作的深厚情谊。并提到,QICC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非常重要的学术盛会,因为这里汇聚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和朋友,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探讨心血管领域的未来发展。每次来到中国都能感受到其快速发展,与医者对患者、科学、未来的坚定承诺,而会议举办地杭州是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城市,恰如大会的独特气质,期待在本届大会中与中国同行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共探合作新可能。
中心发言
高屋建瓴,直击领域前沿
开幕式后的中心发言环节,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盛宴精彩上演。国内外顶尖专家各抒己见,直击领域核心,为在场同仁带来思想启迪与视野拓展。
Martin LEON教授以“Aortic Regurgitation Reimagined: New Treatment Pathways and Transcatheter Alternatives”为题,分享了主动脉瓣反流治疗的新路径与经导管替代方案;葛均波教授深入剖析冠脉介入治疗的核心命题,为临床实践提供全新视角;Harlan KRUMHOLZ教授结合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报告,带来“回归初心”的深度思考;张运教授解读了冠状动脉疾病的新定义、新命名和新分型,厘清领域认知边界;Filippo CREA教授展望心血管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侯凡凡教授阐述真实世界研究在慢病防治中的核心价值;陈义汉教授剖析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领域中国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顾东风教授聚焦“高质量人群研究助力健康心脏”,为疾病预防提供科学支撑;马长生教授直面房颤治疗的核心痛点与研究方向;张抒扬教授分享罕见病从单系统突破到多学科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Huong Thi Giang Tran教授带来了西太平洋地区非传染病的诊疗经验;Emanuele BARBATO 教授带来功能学指导PCI的欧洲临床经验,注入全球视野。
一场场干货满满的分享紧扣前沿、直击痛点,在思想的碰撞中凝聚起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全球共识。
十九载栉风沐雨,十九载薪火相传。QICC 始终与中国心血管事业同频共振,从青涩幼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从区域学术会议跃升为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重要交流枢纽,用十九载坚守书写着学术传承与创新的篇章。
未来几天,这场前沿、创新、多元的学术盛宴将持续升温。流行病学论坛、器械创新论坛、心肾论坛、心脑交互与aging、The Dawn of JACC专场、临床研究培训、自媒体与心血管科普论坛、培训工坊等众多论坛各绽其芒,从临床技术的“术”之精进,到医学理念的“道”之升华,再到医者仁心的“爱”之传承,全球心血管人将在这里共享前沿新知、共叙深厚友谊、共商发展大计,以智慧与担当绘就心血管病防治的未来蓝图,为守护人类心血管健康注入更加强劲的力量。
十九载,正青春,正向前!
来源丨钱江心血管会议QICC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