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例脑微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来源:
神经时讯
2025-11-24 17:30:26
摘要

病史摘要:患者男,49岁,因“左侧上肢麻木无力伴头晕5 h余”入院。5 h前醒后发现左侧上肢、面部麻木,左上肢持物不固,伴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具体量不详,自行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 1片”,症状持续无好转,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要求住院治疗,门诊遂以“脑血管病”收入我科。

症状体征:左侧上肢麻木无力伴头晕、恶心、呕吐。左侧上肢肌力5级,左侧面部、左上肢浅感觉减退。

诊断方法:头颅MRI+DWI+SWI。

治疗方法:控制血压、脑保护、对症止晕。

临床转归: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增加,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推荐阅读人群: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

关键词:脑微出血;调整血压;脑保护。


01


Image
引言

脑微出血(CMBs)是脑内小血管(主要为微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病变导致的微量血液外渗,在影像学(如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或梯度回波T2加权MRI)上表现为直径2~5 mm的小灶性低信号或信号缺失病灶。

02


Image
一般资料

患者男,49岁,因“左侧上肢麻木无力伴头晕5 h余”入院。5 h余前醒后发现左侧上肢、面部麻木,左上肢持物不固,伴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具体量不详,无言语不清、饮水呛咳,无头痛、心慌、胸闷,无发热,无意识障碍,自行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 1片”,症状持续无好转,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要求住院治疗,门诊遂以“脑血管病”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体力下降,食欲差,睡眠差,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排尿正常。

既往史:患有高血压6年,最高血压170/11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血压控制不详。

个人史:饮酒,每次200 ml,酒龄20余年,现未戒酒;无吸烟史。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8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4/84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体格检查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皮疹、皮下出血,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毛发无脱落,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双侧甲状腺正常。胸廓对称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运动两侧对称,呼吸正常,双侧触觉语颤正常、两侧对称,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啰音、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Murphy征阴性,无移动性浊音,麦氏点无压痛,肾部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5次/分,未闻及振水音及血管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精神差,言语清。眼睑无下垂,无眼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鼻唇沟正常,伸舌居中。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左侧上肢肌力5级、下肢肌力正常。左侧面部、左上肢浅感觉减退,右侧巴宾斯基征阴性,左侧巴宾斯基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洼田吞水试验1级;NIHSS评分1分(感觉1分),发病前mRS评分0分,发病中mRS评分1分。

03


Image
入院后辅助检查

检验:甘油三酯2.14 mmol/L↑;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凝四项、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回示未见明显异常。

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1.窦性心动过速;2.多数导联ST-T改变。

颅脑CT检查:1.脑干区微出血灶可能;2.双侧基底节区脑腔隙灶;建议结合临床,短期复查对比。

Image

行颅脑MRI+DWI+MRA检查:1.桥脑基底部脑梗死并微出血灶可能;2.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3.双侧放射冠变性灶;4.双侧轻度上颌窦炎;5.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6.基底动脉迂曲;请结合临床,建议进一步行脑磁敏感成像检查。

Image


Image

行颅脑SWI检查提示:1.桥脑基底部、双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区多发微出血灶;2.松果体区钙化灶;请结合临床及其他相关检查。

04


Image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1.定位:(1)脊髓丘脑侧束:患者左上肢、左侧面部浅感觉减退;(2)皮质脊髓束:左上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综合影像学检查定位于桥脑右侧。

2.定性:出血性。青年男性患者,急性静态起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存在,颅脑CT提示脑干微出血灶。磁共振检查排除脑梗死。

3.最终诊断:(1)脑干出血;(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窦性心动过速。

鉴别诊断:

1.脑梗死:常静态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持续1 h以上,且24 h仍无完全缓解,或逐渐加重。多无头痛、恶心、呕吐,头颅CT病灶为低密度影。

2.蛛网膜下腔出血:常急性起病,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为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头CT示脑池、脑室及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

3.外伤性颅内血肿:有头部外伤史者应与外伤性颅内血肿相鉴别。

4.脑栓塞:起病急骤,一般缺血范围较广,症状常较重,迅速达高峰,常有心脏病史,有栓子的来源,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等。

5.颅内占位病变: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等发病也较快,可出现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头CT和(或)MRI可鉴别。

05


Image
治疗

1.非药物治疗:(1)一级护理,床头抬高15~30°,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体力活动,给予心电监护及鼻导管吸氧、监测血压等;(2)使用气压治疗促进患侧肢体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戒酒,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激动,给予患者鼓励、安慰及心理疏导,在消除其负面心理的基础上,增强其治疗信心。

2.药物治疗: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25 mg bi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 mg qd”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给予“七叶皂苷”减轻脑水肿,“胞磷胆碱胶囊0.2 g tid”进行脑保护,“泮托拉唑”保护胃黏膜,异丙嗪镇静止晕,甲氧氯普胺止吐,并进行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06


Image
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患者住院后经积极治疗,症状逐渐好转,血压及心率控制平稳,复查颅脑CT未见出血增加,于1周后好转出院。出院2周随访患者病情稳定,症状基本消失。

07


Image
讨论

1.脑微出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脑微出血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可疑表现为头晕、头痛、手脚麻木、浑身乏力、易疲劳、走路不稳、认知功能下降、痴呆、性格改变、喜怒无常、睡眠障碍,甚至大小便失禁等。轻微的脑微出血也可能没有症状,主要依靠磁共振检查来进行诊断。本例患者急性静态起病,醒后出现症状,缺血性卒中多静态起病,但颅脑CT提示微出血,本以为是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经颅脑磁共振证实为出血灶。

2.脑微出血是怎样发生的?

(1)脑小动脉破裂出血或渗血;(2)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病灶区微血管损害容易出现微出血;(3)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使血管壁跨壁压扩大;缺氧等代谢异常导致血管壁营养障碍,诱发微出血或渗血。

3.脑微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有哪些?

(1)年龄:常见于老年人,由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与年龄呈正相关。

(2)高血压:特别是夜间收缩压升高的患者。

(3)胆固醇含量低:低胆固醇含量被认为是原发性脑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4)糖尿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特征性改变是出血性病变的病理基础。

(5)抗栓药物治疗:服用阿司匹林与本病有明显相关。

(6)脑白质病:CMB的数目与脑白质的改变程度成正相关。

(7)缺血性卒中。

(8)脑淀粉样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是由于淀粉样物质在小血管壁的不断沉积,引起血管壁结构性改变,微动脉瘤形成和纤维素样坏死,最终造成小血管破裂。

(9)CADASIL病。

(10)腔隙性脑梗死。

4.临床上如何诊断脑微出血?

专家共识中的脑微出血的诊断标准:

(1)磁敏感加权像(SWI/SWAN)显示低信号。

(2)圆形或椭圆形病灶(非线形)。

(3)常规T1WI及T2WI图像上无高信号表现。

(4)至少有一半数量的低信号分布于脑实质。

(5)排除钙化或铁沉积、海绵状血管瘤、小血管瘤空影等其他原因。

(6)结合病史排除外伤所致弥漫性轴突损伤。

5.如何预防脑微出血?

(1)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降低脑出血风险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配合药物治疗,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控制压力、保持健康的体重,都有助于控制高血压。

(2)加强对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3)合理饮食,降低饮食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含量的摄入,降低食盐摄入量,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4)戒烟戒酒,杜绝不良生活方式。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作者|郸城县人民医院 申海廷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