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共识(2025版)》发布
《中华医学杂志》2025年第41期出版了由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制定的《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系统阐述了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流程及治疗策略,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建议,推动我国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水平的整体提升。
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高泌乳素血症导致的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减退、泌乳和体重增加等,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泌乳和不孕,男性患者表现为性功能减退、乳腺发育和不育等;患者可因肿瘤占位效应导致局部压迫症状,如头痛、视功能障碍和其他腺垂体功能减低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下列情况应对患者进行血清泌乳素水平测定:(1)育龄期女性出现月经异常(紊乱、闭经或月经周期时间延长)、不孕和(或)泌乳;(2)男性无明显诱因出现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不育、乳腺发育和(或)泌乳;(3)青少年出现青春发育延迟或停滞、儿童青少年出现生长迟缓;(4)影像学提示鞍区垂体病变。《共识》指出,对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在诊断垂体泌乳素腺瘤前,需除外生理性、药理性及其他非垂体泌乳素腺瘤导致的病理性原因。临床表现与血泌乳素水平不匹配或无相关临床表现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推荐筛查巨泌乳素血症。泌乳素正常或轻度升高但有高泌乳素血症相应临床表现的垂体大腺瘤患者,建议稀释血清复测泌乳素,以免漏诊垂体泌乳素腺瘤。确诊为高泌乳素血症的患者均应进行MRI检查,采用垂体动态增强MRI检查以提高泌乳素微腺瘤的检出率和定位准确性。
治疗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是治疗垂体泌乳素腺瘤的首选药物,包括溴隐亭和卡麦角林,可有效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缩小腺瘤体积并恢复性腺轴功能。手术包括经鼻和开颅两种方法,目前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已成为绝大多数垂体瘤患者手术的主流术式。放射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和外照射放疗。针对不同分级的垂体泌乳素腺瘤,《共识》提出了对应治疗建议:对于Knosp 0级或1级边界清晰的微腺瘤或大腺瘤,推荐手术或DA治疗作为首选方案;对于Knosp≥2级的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特别是侵袭性泌乳素大腺瘤或巨腺瘤患者,首选DA治疗。《共识》提出了明确的停药标准并针对妊娠期妇女、男性患者和难治性病例等特殊人群提出了个体化管理建议。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