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双引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东莞医院针灸科如何炼成中西医协同“样板间”
“做完手术还能不能喝汤?西药会不会‘解’中药?”——在东莞的市井街巷、家庭群里,类似的声音每天都在响起。老百姓或许说不清循证医学的大道理,却最明白一点:生病了,既要好得快,也想好得稳;既信CT片上的黑白影像,也信舌苔传递的身体信号。
正是这份朴素而真实的“既要又要”,把中西医结合推向了健康服务的主舞台——CT洞察毫米级的病灶,火针在0.3秒内缓解面瘫;西药精准控制血压,中药经方换来整夜安眠。中华医学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不再各执一词、各行其是,而是融于一张处方、一次诊疗,实现“双签名”的协同发力。最终的结果是:患者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罪——医学的融合,真正回归到人的关怀。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发起的“中西医协同发展优秀案例宣传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就是想把散落在各地的经验变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临床路径。作为中西医协同发展经验推广单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东莞医院(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规范化防治经验普及至临床医生工作中,提升其临床服务能力。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东莞医院(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参与“中西医协同发展优秀案例宣传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罗颖兴主任:说起报名的初衷,其实就四句话——
1.让“小针灸”也有“大名片”。通过参与宣传活动展示针灸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成果,就是想让患者知道:针灸不仅能调理,还能急救;不仅能省钱,还能救命。牌子亮了,患者来了,满意度自然水涨船高。
2.让“中西”变成“一条心”。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在功能改善、疼痛管理、体质调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有机互补、协同应用,全周期中西医“两条腿”走路,疗效1+1>2,让患者少跑腿。
3.让“同行”变成“同路人”。通过展示科室的优秀案例,可以吸引更多同行和专家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有碰撞才有火花,火花多了,中西医结合这条路就愈走愈宽。
4.普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健康理念,增强患者信任与获得感。借助协同平台,推广融汇了中医青年夜校、中医养生、八段锦、饮食情志调摄等内容的综合健康管理方式,患者信了、懂了、用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就有了最结实的地基。
请介绍下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东莞医院(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罗颖兴主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东莞医院(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始建于2006年,19年过去,科室在祖国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临床诊疗结合道路上不断探索,现已发展成为集中医药特色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
2024年科室获评东莞市中医药重点专科,是东莞市推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员单位,拥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刘氏毫火针疗法)。科室拥有毫火针研究室、毫火针传承工作室、李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针灸室、艾灸室、物理因子治疗室、中药熏蒸室、有创治疗室等,突出中医特色医疗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各专科疑难复杂疾病以及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服务,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特色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2名。配备中频脉冲电治疗仪、干扰电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中药熏蒸机、电针仪、超短波治疗仪等医疗设备。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开展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中药熏洗、中药封包、中药涂擦、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耳穴埋豆、平衡火罐等中医特色技术,针灸方面有梅花针、皮内针、靳三针、耳针、埋线、刃针、浮针、刺血、毫火针、道医独龙、董氏奇穴针等特色,灸法方面有艾条灸、麦粒灸、隔物灸、葫芦灸、任脉灸、督脉灸、八髎灸、膝关节灸等特色医疗服务。
依托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东莞医院综合学科平台,凸显中医、中药、针灸、康复相结合的特色学科模式,逐步形成以中医针灸康复为突出优势,涵盖睡眠、减重、调经助孕、颈肩腰腿痛、风湿免疫、脾胃调理、皮肤、推拿等亚专业,中西医并重的综合医院针灸科发展格局,在服务群众健康、疾病预防康复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顺利开展省市级科研项目,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东莞医院(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在中西医协同方面做了哪些突出工作?
罗颖兴主任:让中西医从“搭档”变“连体”。我们搞协同,不是今天请中医来“客串”,明天让西医来“支援”,中西医协同重点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的深部融合。
中西医协同第一战场在病房。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与院内各个临床科室建立协作模式,通过会诊、共同查房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中西医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优势互补。经近20年的多学科联动磨合和提炼,各科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日趋成熟,发挥了中医医疗技术在专科专病、疑难复杂疾病、急危重症的治疗优势,大力提升了医院的中医医疗技术水平和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西医协同第二战场在学术。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国民健康管理促进项目——中西医协同发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在我院隆重举行。会议特邀中山大学第七医院秦鉴进行专题报告。秦教授围绕中西医协同的临床实践,科室建设与中西医协同思路培养医疗人才等方面给同行一份“可复制模板”。
中西医协同第三战场在街巷。义诊更是中西医协同的“实战”。在各级卫健部门组织下,我科室积极参与多场义诊活动,将针灸、推拿、功法训练等康复技术带进社区、乡村,有效缓解群众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及慢性病症状。同时,结合现场讲解与健康宣教,普及中医“治未病”与康复调养理念,增强居民对中医药的认同与信赖。
开展教师节义诊以及小小中医师体验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说到底,中西医协同的“最后一公里”是疗效:患者少跑路、少受罪、少花钱。把针灸从“最后一根稻草”变成“第一时间选择”,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
专家简介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