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教授:为什么夜间血压比诊室血压更能预测脑卒中?
第1次:176/80 mmHg,心率80次/分。 第2次:158/75 mmHg,心率72次/分。
第3次:146/72 mmHg,心率71次/分。
第1次:163/71 mmHg,心率91次/分。 第2次:142/69 mmHg,心率84次/分。
第3次:134/70 mmHg,心率84次/分。
第1次:147/78 mmHg,心率74次/分。 第2次:139/84 mmHg,心率74次/分。
第3次:121/73 mmHg,心率71次/分。
清晨家庭血压≥155 mmHg的患者,冠心病事件风险增加6.24倍。
清晨血压≥155 mmHg的患者,卒中风险增加6.01倍。
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 mmHg. 白天平均血压:135/85 mmHg.
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Hg.
杓型血压(下降10%~20%):这是正常的生理节律,夜间血压适度下降,心血管风险相对较低。 非杓型血压(下降<10%):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提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血管风险明显增加。
反杓型血压(夜间不降反升):昼夜节律完全颠倒,这是最危险的类型,常见于继发性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慢性肾病等患者。 超杓型血压(下降>20%):临床意义仍待进一步研究夜间血压下降过度,可能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老年患者尤其需要警惕。
难治性高血压:使用3种及以上降压药(包括利尿剂)仍未达标者。
清晨血压高且反复:家庭血压监测显示清晨血压反复升高。
怀疑睡眠呼吸暂停:有打鼾、白天嗜睡、晨起头痛等表现。
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这些患者夜间高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
年轻男性舒张压升高:<50岁男性出现舒张压显著升高。
肥胖患者:尤其是腹型肥胖。 白大衣现象或诊室血压波动大:需要明确真实血压水平。
睡眠时打鼾,尤其是鼾声不均匀、时停时起。 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开车容易犯困。
早起口干、头痛。 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夜间心律失常。
红细胞增多症。 年轻患者出现难治性高血压。
专家简介
杨宁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天津康汇医院 慢病管理部主任,高血压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血管病预防管理学组 委员/秘书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委员、副总干事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高血压预防专业委员会 委员、副秘书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学会高血压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高血压中心 秘书长
[1] Ramón C, Hermida R C, Ayala D E,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0(1-2): 68-86.
[2] Kario K, Tomitani N, Kanegae H,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s of morning versus bedtime administr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on home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the HONEST study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6, 67(13): 1519-1527.
[3] Kario K, Pickering T G, Umeda Y, et al. 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s: a prospective study [J].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 (Greenwich), 2015, 17(5): 340-348.
[4] Rhee M Y, Kim J H, Kim J H, et al.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arget organ damage in Korean hypertensive patients: results from the KorABP registry [J].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1, 36(5): 1126-1133.
[5] Huo Y, Li J, Xu Y, et al. 24-hour 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in Chinese adults (STEP-24):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The Lancet, 2023, 401(10393): 2041-2050.
[6] Li Y, Wang J G, Dolan E, et 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J]. Hypertension, 2007, 50(2): 333-339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