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杨宁教授:为什么夜间血压比诊室血压更能预测脑卒中?

来源:
全科学苑
2025-11-25 20:09:25
在门诊中测的血压正常,真的安全吗?

很多医生在门诊复诊时仍以诊室一次血压为主要依据,数值合格就沿用原有治疗方案。不过这种仅看诊室血压的做法正在被新的证据质疑。
图片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上,天津康汇医院的杨宁教授提出:决定卒中、心梗以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键指标,是夜间血压和清晨血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而诊室偶测血压的预测价值相对有限。
图片
图源:长城心脏病学大会
杨宁教授认为,高血压管理必须走向全天候管理,而不仅是白天控压这一步。


图片
01
诊室血压并不能代表真实风险
图片

同一个患者,血压可以“一次一个样”。

杨宁教授指出,同一位患者在同一次就诊过程中,多次测量可以出现非常大的波动。


在杨宁教授所在的高血压门诊,患者会被带到单独诊室,由工作人员指导使用无人值守血压计进行多次测量。按照规范要求,患者需要在安静环境中休息5分钟,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平放,不交谈,不翘二郎腿。之后按1~2分钟间隔,连续测量3次血压。


图片
图源:杨宁教授学术报告课件


也就是说,这些数据并不是随手量一下的随意读数,而是标准化测量流程下得到的读数。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同一位患者的三次血压差别非常大。


图片
图源:杨宁教授学术报告课件


案例一:


  • 第1次:176/80 mmHg,心率80次/分。
  • 第2次:158/75 mmHg,心率72次/分。
  • 第3次:146/72 mmHg,心率71次/分。


案例二:


  • 第1次:163/71 mmHg,心率91次/分。
  • 第2次:142/69 mmHg,心率84次/分。
  • 第3次:134/70 mmHg,心率84次/分。


案例三:


  • 第1次:147/78 mmHg,心率74次/分。
  • 第2次:139/84 mmHg,心率74次/分。
  • 第3次:121/73 mmHg,心率71次/分。


同一时段,同一台血压计,同一体位,测量方式完全一致,结果却从严重偏高,直接落到接近可接受范围。


图里的红色数字就是每组三次测量里最低的那一次。意思是,如果医生只记录最早的那一组读数,可能会把患者判断成重度高血压;但如果参考后两次读数,诊断分层和治疗决策就完全不同。


是否需要立即加药?是否需要调整降压药强度?


结论都会变。


也就是说,诊室血压既可能夸大风险,也可能掩盖风险。


杨宁教授强调:如果医生只看诊室血压,就容易低估那些夜间高血压和清晨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程度。而这类患者,往往正是后续出现脑卒中、心衰、急性冠脉事件的主力人群。


图片
02
夜间血压是更强的死亡风险预测指标
图片


在一项随访近六万例高血压相关患者的研究中(中位随访接近10年),结果显示:夜间收缩压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最强,远强于日间血压,也强于诊室血压。


杨宁教授解释,如果把不同来源的血压指标按预测价值排序:


第一名:夜间血压
第二名:24小时平均血压
第三名:日间血压
第四名:诊室血压
图片
图源:杨宁教授学术报告课件
另一项前瞻性研究(Ramón C, Chronobiol Int. 2013)纳入3,344例受试者,平均随访5.6年,同样得出相同结论。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夜间血压与事件风险的关联曲线最陡峭,意味着相同幅度的升高,夜间血压带来的风险增加更显著。
图片
图源:杨宁教授学术报告课件


在纳入21,591例高血压管理人群的HONEST研究中(J Am Coll Cardiol. 2016),随访2.08年发现:


  • 清晨家庭血压≥155 mmHg的患者,冠心病事件风险增加6.24倍。


  • 清晨血压≥155 mmHg的患者,卒中风险增加6.01倍。


图片
图源:杨宁教授学术报告课件


杨宁教授强调: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而血压升高是重要促发因素。


图片
03
如何识别真正的高危夜间血压


杨宁教授强调:夜间血压升高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素,但在临床实践中常被忽视。如何准确识别高危夜间血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诊断标准


首先要清楚动态血压的正常阈值。根据基于人群事件发生风险的研究,动态血压的诊断标准为:


  • 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 mmHg.
  • 白天平均血压:135/85 mmHg.
  • 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Hg.


超过上述阈值即为异常。这些标准与诊室血压140/90 mmHg相对应,但预测价值更高。需要注意的是,夜间血压的阈值比白天更低,这反映了正常的昼夜节律特点。


(二)判断血压节律分型


单纯看夜间血压数值还不够,更要关注昼夜节律是否正常。根据夜间血压较白天的下降幅度,可以将血压节律分为四种类型:


图片


  • 杓型血压(下降10%~20%):这是正常的生理节律,夜间血压适度下降,心血管风险相对较低。


    图片


  • 非杓型血压(下降<10%):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提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血管风险明显增加。


    图片


  • 反杓型血压(夜间不降反升):昼夜节律完全颠倒,这是最危险的类型,常见于继发性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慢性肾病等患者。


    图片


  • 超杓型血压(下降>20%):临床意义仍待进一步研究夜间血压下降过度,可能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老年患者尤其需要警惕。


图片


(三)选对人群做动态血压监测


以下人群强烈建议做动态血压监测:


  • 难治性高血压:使用3种及以上降压药(包括利尿剂)仍未达标者。


  • 清晨血压高且反复:家庭血压监测显示清晨血压反复升高。


  • 怀疑睡眠呼吸暂停:有打鼾、白天嗜睡、晨起头痛等表现。


  • 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这些患者夜间高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


  • 年轻男性舒张压升高:<50岁男性出现舒张压显著升高。


  • 肥胖患者:尤其是腹型肥胖。


  • 白大衣现象或诊室血压波动大:需要明确真实血压水平。


杨宁教授强调:这些人群中夜间高血压的检出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动态血压监测可以避免漏诊。


(四)重视睡眠呼吸问题的筛查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夜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但常被忽视。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OSAS:


  • 睡眠时打鼾,尤其是鼾声不均匀、时停时起。


  • 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开车容易犯困。


  • 早起口干、头痛。


  • 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夜间心律失常。


  • 红细胞增多症。


  • 年轻患者出现难治性高血压。


对于这些患者,杨宁教授建议进行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或多导睡眠图(PSG)检查。确诊后应进行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压力滴定,选择合适的治疗压力。


图片
04
小结
图片


杨宁教授最后强调:临床上,高血压的评估和随访已经不能只停留在诊室血压,更不能忽视夜间和清晨这一高危时段。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把患者全天的血压节律完整呈现出来,有助于发现被诊室血压掩盖的真实风险,尤其是夜间高血压、清晨高血压、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这些真正决定结局的异常模式。


所以,动态血压监测不只是多量一次血压,而是帮助医生找到该管谁、先管谁、怎么管的工具。把它用在合适的人群上,能明显提升高血压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专家简介



图片

杨宁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天津康汇医院 慢病管理部主任,高血压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血管病预防管理学组 委员/秘书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委员、副总干事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高血压预防专业委员会 委员、副秘书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学会高血压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高血压中心 秘书长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

[1] Ramón C, Hermida R C, Ayala D E,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0(1-2): 68-86.

[2] Kario K, Tomitani N, Kanegae H,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s of morning versus bedtime administr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on home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the HONEST study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6, 67(13): 1519-1527.

[3] Kario K, Pickering T G, Umeda Y, et al. 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s: a prospective study [J].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 (Greenwich), 2015, 17(5): 340-348.

[4] Rhee M Y, Kim J H, Kim J H, et al.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arget organ damage in Korean hypertensive patients: results from the KorABP registry [J].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1, 36(5): 1126-1133.

[5] Huo Y, Li J, Xu Y, et al. 24-hour 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in Chinese adults (STEP-24):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The Lancet, 2023, 401(10393): 2041-2050.

[6] Li Y, Wang J G, Dolan E, et 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J]. Hypertension, 2007, 50(2): 333-339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