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治疗神经性耳鸣,为什么指南不推荐这些常用药?

来源:
全科学苑
2025-11-25 20:18:39
神经性耳鸣通常指主观性耳鸣(以下简称“耳鸣”),即在无外界声源情况下患者感知到声音。它相当常见,影响约10%~14%的人群,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耳鸣常伴有听力损失,并可引起睡眠、注意力和情绪方面的问题[1]。


01

目前耳鸣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


医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损伤导致听觉通路去抑制,诱发中枢听觉通路异常兴奋、自主放电,从而产生“幻听”。同时,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参与耳鸣困扰的调节,其中大脑的情绪中枢(如杏仁核)会将耳鸣声音标记为威胁信号,引发焦虑和警觉,从而加强对耳鸣的感知。


这一恶性循环,解释了为何焦虑情绪会放大耳鸣带来的痛苦。


换言之,耳鸣不仅是听觉问题,更是神经网络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


02

当前尚无任何特效疗法可以完全消除耳鸣或持续降低其音量[2]


专家共识指南中也提出:目前尚缺乏确切证据支持任何药物能够稳定改善耳鸣的主观感受。


全科学苑梳理患者经历发现,许多耳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尝试过多种药物,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银杏叶提取物等。然而,从循证角度看,这些药物的疗效证据有限,缺乏足够的科学支持。


1. 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它膳食补充剂[3]


银杏叶制剂在我国和欧洲曾被广泛用于耳鸣,但高质量临床证据并不支持其疗效。


一项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了4项随机试验(总样本1543例),结果显示对于以耳鸣为主诉的患者,银杏叶提取物效果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综述作者结论是:“有限证据并未证明银杏对以耳鸣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有疗效”。


除银杏叶制剂外,市场上常见的膳食补充剂如锌、维生素B族、镁等均缺乏可靠证据。


AAO-HNS指南明确指出,不要向耳鸣患者推荐银杏叶提取物、褪黑素、锌或其他膳食补充剂治疗耳鸣。尽管褪黑素在个别小样本研究中显示可改善耳鸣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夜间耳鸣感知,但总体研究质量不高且效果不稳定,因此仍不属常规推荐范畴。


2. 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4]


临床有时给予镇静安定类药物减轻耳鸣相关的焦虑失眠,但疗效存疑。


2015年系统综述纳入6项临床试验发现,不同苯二氮卓类药对耳鸣的效果差异很大,整体证据不够充分。其中,氯硝西泮在3项研究中显示了一定疗效,但这些研究盲法质量有限;阿普唑仑不一致;地西泮在两项试验中无效,奥沙西泮在一项试验中有一定效果。


苯二氮卓类不良反应包括嗜睡、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及长期依赖风险。由于耳鸣通常是慢性问题,长程使用镇静药并非理想选择,不但易致耐受和依赖,停药时甚至可能“加剧耳鸣”或诱发“戒断性耳鸣”。


有研究指出高剂量苯二氮卓会影响大脑对耳鸣的适应性(抑制神经可塑性),反而妨碍患者习服耳鸣[1]。基于这些考虑,权威指南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焦虑药物治疗慢性耳鸣。


3. 抗抑郁药[5]


耳鸣常与抑郁情绪相伴,这促使研究者评估抗抑郁药是否有助于缓解耳鸣困扰。


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不多,药物种类也不统一,有的研究发现阿米替林、去甲替林、舍曲林或氟西汀联合抗焦虑药能够改善耳鸣相关评分;


也有研究对帕罗西汀、曲唑酮等药物没有观察到明确获益,整体结果差异较大,质量也有限,很难支持把抗抑郁药当成耳鸣本身的一线治疗。


4. 其他药物和干预[6]


此外,一些药物曾在小规模研究中尝试用于耳鸣,但结果多不理想。


  • 抗惊厥药:加巴喷丁、卡马西平


  • NMDA受体拮抗剂:米曼特定


  • 神经调质类药物:曲唑酮、阿片类


  • 鼓膜内药物注射:地塞米松


03

心理放大效应机制[1]


为什么有些耳鸣患者反馈耳鸣时大时小?


目前认识主要有两方面:注意机制和情绪反应。


首先,焦虑或警觉的个体更难忽视耳鸣声。这被称为选择性注意或过度警觉:患者对体内的耳鸣声音高度敏感,时时将注意力拉回耳鸣,从而感到声音更加明显。这类似于安静环境下钟表滴答声本不显眼,但一旦留意就无法“听而不闻”。研究表明,耳鸣患者往往存在注意力偏向,与耳鸣相关的声音更容易捕获其注意,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负性情绪和认知会增强耳鸣困扰。当患者对耳鸣持灾难化认知(如“耳鸣是严重疾病”或“这声音让我发疯”),大脑的边缘系统会将耳鸣视作危险信号,引发应激反应,交感神经紧张,进一步提高对耳鸣的知觉敏感度。


耳鸣声本身可能并未变大,但患者的主观忍受度下降,因此感觉更难以忍受。长期耳鸣也可导致慢性应激,诱发脑内神经递质失调和睡眠障碍,进而提高抑郁发生风险。


04

神经性耳鸣的非药物治疗


1. 认知行为治疗


是目前证据最充分、效果最确切的耳鸣干预方式[1]。


2020年Cochrane综述汇总了28项RCT(2733例患者),结果显示与无干预相比,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耳鸣对生活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认知行为治疗并不影响耳鸣的响度,其疗效体现在“患者对耳鸣的反应”改善,而不是声音本身改变。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训练,帮助患者纠正对耳鸣的消极认知(如“耳鸣控制了我的人生”这种想法),学习放松技巧和注意力转移方法,从而减少因耳鸣引起的焦虑烦恼。


临床适用人群为所有受到耳鸣困扰的成年患者,尤其是那些因为耳鸣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或生活质量下降的人群。


2. 声音疗法[7]


声音疗法旨在利用外部声音来掩蔽或减弱患者对耳鸣的感知,从而实现减轻注意和缓解压力的目的。


作用机制上,声音疗法并不消除耳鸣,而是通过增加外界声音输入,降低耳鸣与背景的对比,让大脑逐渐将其视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再过度响应。此外,悦耳的声音(例如轻音乐,自然声)还能舒缓情绪,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有助于打破“焦虑-耳鸣”的循环。


声音疗法的适用人群为几乎所有感到安静时耳鸣突出的患者。对那些夜间难眠或静坐时受耳鸣折磨者,背景声音往往能提供显著缓解。


比如,在音乐平台或视频网站搜索“白噪音”“粉红噪音”“褐色噪音”,或尝试“雨声”“海浪声”“森林鸟鸣”等自然环境音。部分患者发现与自己耳鸣频率相近的声音更易掩蔽耳鸣。


3. 助听器[6-7]


助听器在耳鸣管理中占有特殊地位。约80%有主观耳鸣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听力下降,因此佩戴助听器不仅改善听觉输入,还能间接减轻耳鸣。一方面,助听器扩音后环境声变丰富,耳鸣不再显得突兀、显著;另一方面,听力改善后患者交流障碍减轻,因耳鸣引起的焦虑和沮丧情绪也会改善。


05

多位患者逐步适应耳鸣的经验


  • 一位患者在初期曾陷入严重焦虑和失眠,随后在医生帮助下服用镇静药物并开始规律的认知行为治疗。他说:“把耳塞戴上后我听着耳鸣入睡,它一点也不打扰我。我拒绝掩盖它,而是完全接受了耳鸣的存在,现在坐在安静里我完全无视它”“耳鸣从毁掉我的生活,到现在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 另一位网友经历了多次波动后逐渐走出阴霾。他分享说:“最初确实很痛苦,以为自己永远回不去了。但后来我开始努力适应,有规律地生活,慢慢发现自己好转了。有一天我忽然觉得已经习惯了耳鸣,它就像身体的一部分”。这位患者提醒大家:“时间是耳鸣的朋友,无论当时怎样难受,终有一天会好转”。他经历了几次耳鸣变轻或消失的阶段,虽然偶有反复,但每次都会逐渐变淡,并最终“不再困扰我”。


  • 还有病友通过保持乐观和丰富生活获得改善。一位网友提到,他丈夫坚持良好心态,配合短期中药治疗,还去旅行放松:“我们出去泰国玩了一圈,回来他耳鸣就基本好了”。贴吧社区中,不少患者也分享旅行、运动或与家人沟通让自己心情好转,暂时缓解了耳鸣压力。这些经历表明:积极的心态和舒缓的生活方式,对耳鸣的忍耐力提升有重要作用。


总之,神经性耳鸣目前没有特效药,这是临床现实。与其尝试各种缺乏证据的药物,不如把重点放在认知行为治疗、声音疗法等有证据支持的方法上。对耳鸣患者来说,学会与耳鸣共处、接纳耳鸣,才能真正减轻痛苦。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

[1]Psillas G, Vlachou C. The effect of anxiolytics on tinnitu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3, 12(22):7076.

[2]韩朝, 刘建华, 李海波,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鸣治疗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4, 32(1): 1-3.

[3]Hilton M P, Zimmermann E F, Hunt W T. Ginkgo biloba for tinnitus[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3, (3): CD003852.

[4]Jufas N E, Wood R. The use of benzodiazepines for tinnitus: systematic review[J]. 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 Otology, 2015, 129(Suppl 3): 1-9.

[5]Vos E, Nicholson N, Johnson M,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serotonin and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in tinnitus management: a rapid review[J]. Internet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Sciences and Practice, 2023, 21(3): 2394.

[6]Tunkel D E, Bauer C A, Sun G H,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innitus[J].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4, 151(2 Suppl): S1-S40.

[7]Tutaj L, Hoare D J, Sereda M. Combined amplification and sound generation for tinnitus: a scoping review[J]. Ear and Hearing, 2018, 39(3): 412-422.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