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规范化用药:从原则、选药到不良反应与共病管理
癫痫药物治疗是一项复杂的临床决策,关乎患者发作控制与长期生活质量。本文系统梳理了癫痫的规范化用药原则,从初始治疗时机、按发作类型选药到个体化方案制定,并深入探讨了联合治疗与停药换药的循证依据。同时,文章重点解析了常用抗癫痫药物的典型与严重不良反应,并提供了癫痫共病与药物不良反应辨析的实用临床路径,旨在为医生提供一份全面、清晰的临床用药指导,助力实现治疗获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
1.确诊后开始治疗
通常在第二次无诱因发作后,或首次发作但复发风险高时(如脑内有明确致痫灶、脑电图有明确的痫样放电等),经评估后开始药物治疗。
2.药物选择原则
核心原则为按发作类型选药。
图1 癫痫用药原则
表1 根据发作类型应用药物
特别注意:部分药物会加重特定发作类型,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测患者状态,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等可能加重失神发作和肌阵挛发作。
育龄期女性:避免使用丙戊酸,因其致畸风险最高。
单药治疗:起始治疗应尽可能选择一种合适的药物,单药治疗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50%~60%的患者可通过单药控制发作。
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性,缓慢增加至目标剂量,以减少初始不良反应。
3.合理联合治疗
如果经过两种(或以上)选择合理、耐受良好的单药治疗后仍未控制发作,应考虑联合治疗。联合用药时,应选择作用机制不同、无不良相互作用、不良反应不叠加的药物。
4.长期、规律服药
告知患者每日按时、按量服药,切勿随意漏服、减量、停药或换药。不规律服药是治疗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5.停药与换药原则
当癫痫患者在服用抗癫痫药物一段时间无癫痫发作后,可在评估停用抗癫痫药物的获益及癫痫复发的风险后,考虑停用抗癫痫药物。2021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更新了无癫痫发作患者停用抗癫痫药物指南,该指南建议符合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考虑停用抗癫痫药物:
(1)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2~5年无癫痫发作(平均3.5年);
(2)单一类型的局灶性发作或单一类型的原发性全面性发作;
(3)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正常/认知评估正常;
(4)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脑电图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停药需要临床医生权衡疾病情况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做出推荐,并充分告知患者,让每位患者了解与自身情况相关的停药潜在利弊。
6.监测与随访
定期随访患者,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药物特性,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药物血浓度等。
1.常见不良反应
抗癫痫药的不良反应将导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据报道,7%~31%的癫痫患者在服用首个抗癫痫药物后会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非特异不良反应(如嗜睡、头晕、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往往与剂量相关,并且在服用的数天内可自行消失,无须处理。但某些药物在特定人群中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
表2 常用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
2.癫痫共病
部分癫痫患者存在癫痫共病,其表现与药物不良反应相似,常表现为偏头痛、睡眠障碍、步态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因此区分患者症状的病因极为重要。
(1)辨析方法
时间关联性:症状的出现与用药开始、加量或停药是否有时序上的关系?不良反应通常与此相关。
剂量相关性:症状是否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加重,随剂量减少而缓解?
特异性:该症状是否是某种药物已知的、典型的不良反应?
排除法:在考虑药物不良反应之前,必须先评估是否为癫痫本身、其他神经系统共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所致。
(2)共病治疗方法
表3 癫痫共病治疗方法
1.个体化是灵魂:没有“最好”的药,只有“最合适”的药。选择需基于发作类型和患者个人情况。
2.安全警钟长鸣:始终警惕严重不良反应,如丙戊酸的致畸性和肝毒性、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的严重皮疹、所有药物的精神行为改变等。
3.沟通与教育: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使其了解治疗目标、潜在不良反应及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提高依从性。
4.定期随访是关键:癫痫治疗是长期过程,定期复查评估是保障疗效和安全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抗癫痫发作药物联合使用中国专家共识
2.终止癫痫持续状态发作的专家共识
3.中国成人局灶性癫痫规范化诊治指南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