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坚教授专访:肺结节诊疗进入“4S”微创时代,推动肺癌精准治疗!
在早期肺癌诊疗领域,如何精准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如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在多学科协作成为主流的今天,影像组学、分子标志物与微创外科技术正深度融合,推动肺结节诊疗迈向“精准、微创、高效”的新阶段。
近日,康迅网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坚教授,围绕肺结节良恶性鉴别、早期肺癌手术时机与方式选择、亚肺叶切除对患者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人工智能(AI)在肺结节诊断与科普中的实战应用等热点问题,展开一场深度对谈。
专家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胡坚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外科学博士。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 Member、“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浙江省肺部肿瘤诊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医学重点创新学科-肺移植学科负责人,浙江省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PI),“十三五”浙江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肺癌创新性中西医结合诊治学科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胸外科学位点负责人。
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用评价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微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手汗症专家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胸腔镜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 Member、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浙江省预防医学会肺癌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以第一作者身份或通迅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主持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浙江省重大与高发疾病重大专项基金1项等。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专利授权5项。主编《微创肺段手术学》《食管癌营养治疗》专著,主译《肺癌诊治新进展》《食管癌微创手术图谱》,主编科普专著《“肺”话:肺结节》,主编《浙江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临床及学术研究年鉴(2020版)》。参编国家十二五卫生部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教材编写及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率领团队成功举办11届全国性学术会议(含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包括10届“国际胸部肿瘤西子论坛”。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扩大影响力;培养留学生、硕士生及博士研究生8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0余名。
康迅网:胡教授,您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及早期肺癌诊疗领域经验丰富。当前多学科诊疗模式下,如何结合影像学、病理学及分子标志物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尤其在微小结节处理中,哪些关键因素可能影响手术决策的时机与方式?
胡坚教授: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与早期肺癌的诊疗中,我们始终强调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决策。随着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结节——尤其是2 cm以下的微小结节——被检出。这其中,1 cm以下的磨玻璃结节与实性结节尤为关键,前者可能包含癌前病变,后者中亦隐藏部分恶性度较高的肿瘤。
鉴别肺结节的良恶性,首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低剂量螺旋CT主要用于初步筛查,判断有无结节及其基本类型;而高分辨CT则可进一步精准分析结节形态,包括纯磨玻璃、混合磨玻璃或实性成分,并评估CT值、血管征等特征,为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在明确影像特征后,我们依据“不过度、不错过”的原则制定处理策略:部分结节仅需定期随访,部分需短期复查,而高度可疑恶性者则考虑临床干预。手术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创伤,也绝不延误治疗。
当前,我们融合影像组学、病理及分子标志物等多组学信息,实现多模态精准诊断。在此基础上,外科治疗推行以“4S”为核心的标准化手术体系,包括胸腔镜手术(RATS)、机器人手术(RATS)、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与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结合快速康复(ERAS)理念,开展日间手术、周末手术等模式,实现患者微创与快速康复的统一。
对于部分多发或位置特殊的结节,介入治疗可作为替代选择,但其获取病理的能力有限。外科手术则兼具诊断与根治的双重优势。
总之,肺结节的诊疗已形成一套成熟体系,我们致力于通过精准诊断与精细化治疗,在最小化创伤的前提下,为患者争取最大疗效。
康迅网:随着胸腔镜技术的普及,肺癌外科手术正朝着更精准、创伤更小的方向发展。您在复杂肺癌手术中如何平衡肿瘤根治性与器官功能保留?近年来的“亚肺叶切除”等术式革新,对患者长期生存及生活质量产生了哪些实际影响?
胡坚教授:随着胸腔镜技术的普及,肺癌外科手术正朝着更精准、微创的方向发展。在平衡肿瘤根治性与器官功能保留方面,我们尤其注重对不同分期肺癌的个体化策略。
对于早期、特别是惰性生长的肺癌,其进展缓慢,治疗重点在于最大程度保留肺功能和肺单位。我们采取“保器官、保功能”的理念,在确保根治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亚肺叶切除,包括楔形切除、肺段切除等术式。特别是位于肺外周、具备“位置优势”的病灶,可实施创伤更小的切除,甚至实现“日间手术”或“周末手术”,使患者在48 h内出院,快速回归社会,减轻心理负担。而对于部分需要延迟手术的患者,我们通过严密随访,在最佳时间窗进行干预,既不耽误根治时机,又延长了器官保留时间。在晚期肺癌中,“保器官”的目标则是在尽可能保留肺组织的基础上,争取患者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为实现治愈创造条件。
近年来,这些术式的推广,使患者在肿瘤根治的同时,实现了肺功能保留的最大化。这不仅降低了手术创伤,缩短了住院时间,更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体现了肺癌外科从“最大耐受切除”向“最小有效切除”的术式革新理念。
康迅网:AI在肺结节影像识别与恶性风险预测中展现巨大潜力。您团队在临床中是否已应用AI辅助系统?您认为AI如何帮助医生突破诊断效率与一致性的瓶颈,又该如何应对AI决策可能带来的临床信任问题?
胡坚教授:在肺结节影像识别与恶性风险预测方面,AI已展现出显著潜力。我们团队在临床工作中已广泛应用AI辅助系统,尤其在肺结节的筛查、诊断及鉴别分析中,AI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在海量肺结节的初筛环节,AI能够高效完成初步识别与分类,其判断标准由我们医学专家设定,从而在保障准确性的同时大幅提升诊断效率。
在提升诊断一致性与效率方面,AI通过标准化分析有效减少了人为差异,特别是在重复性高、数据量大的任务中,帮助医生更聚焦于复杂病例的研判。目前,我们不仅将AI用于影像诊断,也将其整合于手术机器人、术后智能随访及康复管理等多个环节,逐步构建覆盖诊疗全流程的智慧医疗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AI在医疗场景中仍处于“助手”角色,所有AI输出结果均需经过多学科专家团队的最终审核与确认后,才能给到患者。此外,我们也在不断加强相关软件的验证工作,并注重法规与伦理层面的规范管理。未来,AI或将从助手逐步发展为同事甚至引领者,但必须建立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与合规框架之下。
AI正深刻改变医疗模式,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必将推动诊疗水平与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应主动拥抱这一趋势,以审慎而开放的态度推进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康迅网:您不仅是一位顶尖的外科专家,还是一位非常活跃的医学科普达人,并担任本次大会科普训练营的点评专家。在您看来,医生应如何平衡高深的学术研究与“接地气”的健康科普?如何运用AI更好地进行医学科普?
胡坚教授:在我看来,科普工作是连接医学专业与社会大众的重要桥梁。科学普及不仅是要让公众了解疾病,更要帮助他们科学应对。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80%以上,这也是我们推进肿瘤慢病化管理、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次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特别强调科普的重要性,并设立了科普训练营,目的正是培养医务工作者具备更好的科普能力。科普既要广泛传播,又要避免误导。由于受众背景多样,文化层次、生活阅历和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因此科普内容必须规范、准确、易懂。
以肺结节为例,我们编写的《“肺”话:肺结节》一书,用通俗语言阐明“肺结节不等于肺癌”“肺结节不一定需要立即手术”等关键信息,帮助公众科学认知。但科普的最终目标,是引导患者在获得知识后,仍回归专业医疗团队进行最终决策。目前医疗报告系统虽向患者开放,但其专业术语易引发焦虑,甚至导致不必要的治疗。因此,我们需要优化流程,既保障患者知情权,又避免信息误解带来的过度医疗。
科普的推进,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提升知晓率,力争超越“健康中国2030”设定的80%目标;二是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差异化传播策略,综合利用书籍、多媒体和公益活动等形式;三是强化多学科诊疗机制,确保医疗决策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在AI赋能科普方面,AI可辅助生成个性化、多层次的科普内容,提升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例如,AI能根据用户画像自动调整语言风格和呈现形式,使科普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但同时,AI生成内容需经过专业审核,确保科学准确,避免误导。
总之,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也要善用各类工具与平台,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疾病防治,助力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采访专家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胡坚教授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