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全民健康——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计划生育学学术会议在长沙举行
11月14—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计划生育学学术会议在长沙举行。会议秉承“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主题,坚持以人民健康为核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致力于搭建高品质的开放交流学术平台。
主旨演讲 高屋建瓴 聚焦生育政策与学科前沿
会议设置了1个主会场和6个分会场,围绕生育支持与促进、早孕关爱与生育调控、生育力保护与保存、医学转化与多学科融合、健康促进与生育政策等核心议题,开展了100场专题学术讲座、进行了34篇论文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一级巡视员王巧梅作题为“优化生育政策,强化生育支持”的报告,深入解读了当前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提出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服务体系,为育龄群体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生殖健康服务。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刘欣燕教授作题为“流产手术后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临床实践指南(2025年版)”的报告,强调要将女性生育力保护关口前移,通过规范诊疗流程、加强术后干预,降低非意愿妊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顾向应教授围绕“激素避孕额外获益在全生命周期生殖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议题,从全生命周期视角阐述了激素避孕在生殖健康管理中的多元价值,为避孕与生殖健康综合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贺骏教授分享了题为“扩展性携带者筛查的临床应用”的报告,聚焦遗传性疾病防控,探讨扩展性携带者筛查在临床中的应用场景与价值,对降低出生缺陷、实现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李坚教授带来了题为“临床新视角”的报告,为生殖健康临床实践带来新的观察维度与诊疗思路,助力临床医生拓宽视野、优化诊疗策略。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生殖医院唐运革教授聚焦男性生育健康,作题为“无精子症的临床管理规范及诊疗新进展”的报告,推动了学科全面发展。
学术交流 多维碰撞 共探实践新路径
学术讲座环节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涵盖生殖健康全链条议题。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卢伟英教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王团美教授聚焦临床诊疗难点和社会背景下的妇幼健康发展议题,分别作题为“自然流产诊疗困惑”“低生育背景下妇幼健康事业的挑战和思考”的报告。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王健研究员讲解了“期刊介绍及研究性论文撰写关键要点”,为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提供了专业指导;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晓兰教授分享了“不明部位妊娠的管理”相关报告,助力特殊妊娠情况的临床处置;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车焱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损伤修复:雌激素递送三级效能跃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章慧平教授作题为“父系饮食与子代健康”的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刘庆教授介绍了“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全面性教育技术框架及中国实践”,从生殖生理、遗传健康到青少年教育,多维度拓展了生殖健康研究边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清教授提出“重塑弥漫性子宫肌瘤病的临床处理模式”,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谢熙教授分享了“卵巢浆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病例并文献复习”,江苏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巴磊教授汇报了“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及研究进展”,在妇科肿瘤和避孕安全领域呈现了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协和医院彭萍教授分析了“子宫动脉血流与复发性流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林青教授讲解了“中期妊娠胎盘植入的处理”,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倪亚莉教授作题为“质量体系构建与落地——病历质控及持续质量改进”的报告,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钱志大教授探讨了“消失的宫内节育器——节育器子宫外异位”,从流产机制、妊娠并发症、医疗质量到节育器异位,覆盖临床多个关键环节。
此外,会议还设置了疾病诊疗与健康管理分会场、计划生育技术与安全领域分会场以及宫腔镜操作技术、人工智能在计划生育领域的应用等特色专场,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实现了技术、理念与经验的深度交融。
小结
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是一次学科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凝聚力量、共谋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我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未来,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将持续搭建学术交流桥梁,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评论

推荐内容